close

當我們生活在山區時
看到人就要大聲的打招呼
開車經過有人在走路就要順道載一程
這樣很理所當然的態度
在遊客逐漸變多的後來
只有確定的朋友車牌才會按喇叭問候
不然再來個倒車喜相逢
而在外求學生長的孩童
已經沒有打招呼的習慣
甚至可以說是城市培養的冷漠與害羞讓他們忘記大自然的一切純真
除非是認識的親友
不然就是呼嘯而過的消磨故鄉當度假的寒暑假
那份深山曾有的親暱開始有一些隱隱約約的距離感
常常不定期的在討論與省思
我們為了更好的生活而下山競爭
卻在牛步般的進步過程中
失去的是否又比得到的多?
一元化的價值觀改變原有的價值倫理
在尋求便利的過程中
是否從『爭取』的道路上誤闖了『依賴』的交流道
我們在『捍衛』的道路上
又有多少願意承認已經遭受『同化』的洗禮(這是個危機,但並非也不是個轉機)
其實什麼樣的文化都值得存在
因為除了靜態的文字影像保存
更重要的是動態的需求與被需求
經過去蕪存菁的不停反覆
這才是文化真正的面貌
但必須面對的
是真正享用當地文化呈現的現在進行式生活的人民
他們的聲音才是真正值得被傾聽與反省的
原住民都有個共同的體悟
【會出賣原住民的通常都會是原住民】
那問題的點在哪裡
是一個部落已經有不同的價值觀在廝殺
還是有什麼細節是我們始終不願意去面對的
當血統不再是原住民身分認定的唯一條件
那文化的認同就僅能是戶籍地的判定?
喜愛這份文化、認同並接受這份文化
甚至樂於生活在這樣可歸屬的文化
我想時代在變
很多觀念必須有新的想法產生
當有天
白浪的朋友搶著拿剛煮熟的吉那富
而有著原住民輪廓的朋友還在詢問哪裡有衛生紙
有一種聲音會打從心底的要我們刻意去忽視
但疙瘩發了芽
疑問開始延伸
衝擊不定期的忽大忽小的接踵而來
同胞!同胞?
認同不該是背的滾瓜爛熟的歷史地理
而是真正喜樂並沉浸其中的生活表現
什麼是原住民
首先先學會主動打招呼吧
母語滾瓜爛熟不代表什麼(但的確有絕對的重要性)
曾經有學弟妹問我
追求與保留文化的意義在哪裡
其實沒那麼高深
只要有天魯凱族不會【哎~】
布農族不會大口吃肉
阿美族看到野菜不會心動
等等…諸如此類
那保留再多外在的形式
也只是徒留觀光用途而已
文化是拿來生活與運用的
而不是住傳統石板屋或高級水泥樓房就能決定的

當在討論遷村是要住山上還是平地的時候
我心裡想的是
有天阿拜和芋頭只能像牛排般的偶爾嚐到
並不再像白飯一樣的是我們平時的簡單料理
那份樸實竟然是要刻意去營造的
我就不想要當個【平地人】
儘管有其他眾說紛紜的前提先屏除
我可以在平地
也可以在台北
甚至可以在國外
但有天落葉歸根時
我期望能不需要去思考
就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回家
就是這麼簡單而已
在這個國家的觀念越來越淡薄的年代
不希望故鄉也是模糊一大片的就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i700621 的頭像
    mai700621

    mai的部落格

    mai700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