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是為了更瞭解自己的由來
但僅是緬懷過往的歷史人物
還是隱約模糊包含著繼承蒙塵的價值精神
漂泊過的人都能明瞭
有個可以大聲說出口的名詞是多麼踏實與溫暖的一件事
像是有個地方可以代表自己的歸屬
人總是在年少時抗拒著身旁耳提面命的:你應該如何、如何…
竟在峰迴路轉時發現自己是到頭來卻是最捍衛的一員
有些道理是不能經由言語分享
而須要不斷的否決、動搖、再否決
當有天接受了
那就真真正正的成為自己的核心價值
叛逆的小孩其實才是最擁有自己的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
相對的『我曾經努力的抗拒,因此我更懂得珍惜與喜悅』
所有文化都是不斷的刺激與融合
人離開了土地
就算有再熟悉的面孔
那聞起來都會有些陌生的味道
等到人數成為一個不能小看的數量
那原本的價值反而成為內部真正的異類
於是改變、征戰、破壞
直到下一個平衡建立時才方休
而年輕的一輩外移、定居、甚至遺忘
等有天曾經的理所當然只能在史料裡得到證明
那還會有多少事實消失在日夜的更替裡
【尋根】不只是找回一個已經失落的記憶
更是重新省思我們要決定用什麼方式來作文化的下一個延續
有些東西放棄了
其實可惜的真的就只是【放棄】
但如果接下來的生活是大家所共識且願意的
相對的得失是上帝賜給我們最大的公平
但如果有天大家追求是表面最便利且科技的生活
卻總是在影像裡模糊的想像渴望回到最純粹的價值
那份遺憾像是什麼的重重的打在我們的臉上
如果現實的困難是人力無法克服的
那我們該怎麼才會做出後悔最小的決定
對得起天
對得起地
對得起祖靈、先人、甚至後代
更重要的是有天當我們年老的不再能輕易的行走時
是否可以不用急於辯駁的說對得起自己
眼淚總是很突然的來
卻在現實裡的嬉笑怒罵裡輕易的被掩飾了過去
要求的不多
只是期望未來魯凱不是一個文字遊戲裡的名詞
更不是僅淪為附加價值的紀念品
說實在的
不須等到未來
現實的弱勢已經讓許多同胞急於把不能變現的一切都脫手
傳統價值、文明學歷、自我尊嚴
我沒有批評任何一個角度的想法
我想表達的
只是遙想有一天【尋根】活動會不會只是變成一個類似夏令營的活動
傳統的生活已經不符合現在潮流
被遺棄當然是理所當然的
但能表達我們傳統美感的熱情、價值觀、做人處事
如果這些也都變質
我們真的知道從我們手中傳承下去的是什麼樣的事物?
一個很會唸KK音標發音的母語
卻在身上散發不出我們熟悉的氣息與認同
還有多少東西是我們逐漸在制式化卻始終無法阻止流失的面向
如果文化不能運用在生活上
那我們強迫學生學習是否就是拿更多的福利與加分作用而已?
再如果正在失去的我們無法阻止
那現在在建立的又是什麼我們可以足以成立共識的
我們把表面強勢的保留下來
那延伸的問題反而是讓使用的人充滿詬病與難堪
【原住民】的價值就在那個說不盡的相異性
當山川河流與都市水泥各自孕育出的人民無法有明顯且迥異的差別
那原住民的意義可能只剩下有限的觀光價值了
住哪裡不是重點(不是最主要的重點)
而是當我們在哪裡生活時
我們到底還保留了多少是我們熟悉的
不是服裝、語言、飾品和建築
而是一個眼神就能體會的笑點
一個再熱情不過的招呼語
一個共同捍衛的價值核心
如果這些都能延續
就算外在的事物再怎麼被剝奪(當然也要設法避免)
我們依舊能不畏懼的繁衍下去
因為我們永遠都會在…
- Oct 20 Tue 2009 16:24
尋根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